2008年2月14日 星期四

灣仔重建應有的前設︰以人為本

photo:by priscilla


灣仔區重建項目令當地居民生活起了不少變化,包括個人或家庭社會網絡的改變、受影響人士的安置及補償、原區貧窮問題的加劇。在重建的過程中,弱勢社群的聲音很容易被忽略。但我們強調,重建必須要以人為本。

灣仔區社工小田指出,重建計劃中最受影響的是一班低收入人仕。他們大多在灣仔上班,每月收入大約五千元,常常入不敷支。重建令灣仔地價上升,業主要求收回舊樓,迫他們離開這個生活及工作的社區,往別處去尋找較便宜的住處。由於資金所限,他們大多搬往筲箕灣,甚至是新界地區。住處和工作地區遠了,交通上的支出亦增多。這不但令他們百上加斤,更令他們與原區群體疏遠,逐漸被社會邊緣化。相對而言,灣仔區重建項目對中產人仕的影響較少。他們擁有足夠的資金去應付上升的樓價和物價,亦可往返不同地區上班。同時,他們在社會上的流動性較高,可接觸不同地區的群體,故人際及資訊網絡較廣,較易融入社會。

再者,在社區重建的過程中,區內的生態模式漸漸地改變。大型發展商見機投資,吸引不少有消費力的住戶和上班人士,使區內的就業工種變了,生活水平和質素也調升了。小商户老商店亦難以經營和轉營。而大多數的商店只是供給中產及高收入人仕,低收入人仕和弱勢社群更被忽略。「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在此顯明。誠言,香港貧富懸殊的問題正在加劇。香港政府統計處的調查顯示,香港現時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是自71年有紀錄以來最高的,此數亦較某些發展國家的堅尼系數高。倘若重建計劃能及早關注弱勢群體的需要,不再以一貫方式推行城市現代化,社區貧富懸殊的問題亦可得到紓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