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4日 星期四

地方使用建議--活生生的文化博物館:藍屋

蕭裕均(2006)述說藍屋的歷史性傳奇時,提及八十年來藍屋背負著義學、書院、商會、武館及醫館的用途及角色。從這幾種用途中,可看到一個字:「民」--民間力量。義學、書院、商會、武館及醫館,無一不與一個「民」字有關。儘管用途為何,它們背後都有同一股集體性,推動性的力量來維繫大家。


藍屋要背負一個「民」字。就現階段的計劃,藍屋的原居民可以留下來。當局應把藍屋修緝,達至所需的安全水平,保留舊有的店舖及行業,令居民及店主繼續安全舒適地在那裏生活。現時發展局工務科亦推出一名為「歷史夥伴計劃」,在歷史建築物加上適合的活化的用途,藉此「保存歷史建築,並以創新的方法,予以善用」(發展局,2007)。這個計劃的運作模式是由不同的機構及團體以社會企業的形式提供詳細計劃書及建議來競逐發展局的撥款及負責權。當然,所謂適合的活化用途的釐定,其實沒有一定界線,這界線則由發展局揀選的專家來決定哪一團體的建議較合適。而哪一種計劃較合適,則會直接影響藍屋本身居民的生活。所以這個計劃的推行,必須首先顧及對藍屋居民的影響作出發點,因為藍屋所背負的一個「民」字,絕對不可以在計劃推行後被抹掉。


藍屋其實可舉辦民間節,舉行與藍屋歷史有關的活動,重溫當日義學、書院、商會、武館及醫館的生活,及經歷塑造以前本土香港人的身份的回憶。另外,亦可留空選擇遷出的居民的單位,提供給一些旅客作短期入住(大概一至兩個星期),體驗本土舊有文化特質。此舉不但能保留這個「民」字,亦能帶動旅遊業。活化並不一定是要將整個地方變得華麗鏜煌及摩登、趕走陳舊事物,活化同時指把該地方的靈魂重新喚醒。將藍屋的文化,「民」間特色留低,讓已有的文化繼續運行並且加以重視,一定能特顯藍屋的靈魂與生氣,這種活化過程亦能帶動旅遊業,給引一眾對香港本土文化的外國旅客,實行雙贏之局,更不見得與陳舊事物的留低有直接衝突。


沒有留言: